環保經濟學- 探索全球紡織業對於循環經濟的具體行動與最新趨勢
- 清晨製袋
- 3月21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已更新:3月27日

一、前言:從快時尚疑慮到循環經濟機遇
2013 年,倫敦時裝週(London Fashion Week)熱鬧落幕的第二天,一名英國時尚編輯到曼徹斯特近郊出差,在下榻旅館旁邊的停車場,赫然瞥見好幾袋被丟棄的服裝──上面甚至還有標籤未拆。這些可能是產能過剩的退貨或滯銷成衣,來不及走入商場折扣區,便直接被扔進垃圾車。她將照片與心得發布到部落格,點擊率瞬間破萬,引發英國媒體再次關注「快時尚」所帶來的大量浪費問題。 這個故事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根據歐洲環境局(EEA)2022 年的統計,歐盟每年約消耗 670 萬噸紡織品,其中 超過 70% 終究沒有進入再利用或回收系統,而是被填埋或焚燒[1]。相對於日趨增長的成衣廢棄量,回收利用卻明顯不足。美國環保署(EPA)亦指出,美國每年約產生 1700 萬噸 的廢紡織品,回收率尚不到 15%[2]。大量服裝一旦錯失重生機會,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也帶來碳排與廢棄處理的環境壓力。
然而,這也催生了另一種可能。服裝產業若能更有效率地回收及再製,將帶來龐大的商業與環保機遇。由於歐美在消費者教育、政府法規、企業投資等方面均領先全球,加上對「永續時尚」的訴求正日益提升,他們成為新穎布品回收技術的誕生與落地主要舞台。例如法國 Carbios 與英國 Worn Again Technologies 在「化學回收」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北歐 Infinited Fiber 的酵素溶解技術,以及美國紡織廠與時尚品牌的「舊衣翻新」創新案例,都吸引國際聚焦。
二、歐美如何看待布品回收:政策、趨勢與用戶心理
2.1 政策推力:EPR 與歐盟綜合紡織策略
在歐洲,政策與法規已成為推動紡織品回收再製的關鍵動力。2022 年,歐盟正式發布《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永續與循環紡織戰略),規劃 2030 年以前要在成員國全面落實紡織品強制回收機制,並倡導「設計階段就考慮可回收」的生產理念[3]。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擴大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要求服裝品牌與零售商對其產品廢棄後的回收與處理負起更多責任(包括支付一定回收基金、或直接承擔回收系統建構等)。類似法規先前已在法國先行試點,成效顯著,故歐盟期望將此模式擴大到整個歐洲市場。 美國雖尚未有聯邦層級的強制法案,但包括加州、紐約州在內的許多地方政府已開始研擬立法,要求大型服飾品牌或零售連鎖店建立明確的舊衣收集與回收機制[4]。同時,美國環保署(EPA)也在 2023 年的報告裡提到,推動紡織品循環化對城市固體廢棄物減量與碳排放削減都會有直接幫助[2]。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歐美廠商投入布品回收的積極度明顯提高。
2.2 趨勢拉力:消費者世代轉變與品牌形象
Z 世代(1997-2012 年出生)在歐美已逐漸成為時尚消費的主力。根據麥肯錫在 2022 年的調查,超過 65% 的 Z 世代受訪者在購買服飾時,會參考產品是否採用再生材料或具備可持續性證明[5]。這與 10 年前相比,意識形態的轉變可謂天壤之別。而對許多年輕消費者而言,回收製品不再只是「環保」的象徵,也是一種「品味與態度」的展現——像是購買二手牛仔褲或翻新設計款,往往被視為酷而前衛的選擇。
品牌也看準這股趨勢,積極打造循環時尚形象。知名快時尚品牌 H&M 自 2013 年起就推出「Garment Collecting Program」,用回收箱接收消費者的舊衣,以折扣券激勵回收[6]。Levi’s 與 Wrangler 等牛仔品牌則陸續辦起「Denim Recycle」方案,鼓勵舊牛仔褲在門市回收、或者參與二手改造計畫,以吸引年輕族群。更前衛的品牌甚至嘗試「訂閱式租衣」或「翻修訂製」,將過季庫存或瑕疵衣改製成限量款再販售。這些創新模式顯示出回收再利用已超越單純的生態議題,也成為品牌與粉絲之間的情感聯結。
小故事:Eileen Fisher的「Renew」計劃
美國獨立設計師品牌 Eileen Fisher,自 2010 年代便開始回收舊衣,並在 2015 年正式推出「Renew」計畫:顧客將舊衣送到 Eileen Fisher 門市,品牌會根據衣物狀況給予代金券,然後把回收衣物進行清洗、消毒與修補,將品質完好的服裝掛在二手專區再次販售,或融入藝術家合作的重新設計款。Eileen Fisher 表示,到 2022 年底,已成功阻止超過 160 萬件 衣物進入垃圾場[7]。「每一件舊衣背後都有它的故事,我們只是幫它延續下去。」這是品牌在活動海報上的一句標語,也巧妙回應了新世代消費者「可持續與個性化」的雙重需求。
三、布品回收再製核心流程:從「破碎」到「再生」的新生之旅

在歐美市場,布品回收的整體流程與亞洲大致類似,通常包括:收集與分類 → 預處理 → 機械回收或化學回收 → 再製應用。然而,歐美因法規與技術能量較強,加上人力成本更昂貴,常見許多高度自動化與精細化的作業模式。
3.1 收集與精細化分類:AI 與光學識別
多元收集管道:除傳統的社區回收箱、慈善機構捐贈箱外,歐美還有越來越多的門市回收服務、網路預約寄送、甚至是上門收取。品牌或零售商常與專業回收公司(如英國的 SOEX Group、德國的 TEXAID)合作,將分散的舊衣集中到大型分揀中心。
自動化分類技術:由於人工分揀費用高昂且效率有限,美國與德國的一些大型廠商開始採用 近紅外光譜(NIR) 與 AI 視覺系統對織物進行高速分類[8]。機器可在輸送帶上「掃描」每件衣物的纖維組成、顏色深淺、附著物等特徵,幾秒內即自動分流到相應料倉。這樣可實現更高精度與更快速的分類,也降低人工誤判比例。歐美大廠往往將回收布料細分為 200~300 種類別,便於後續針對不同材質進行最適合的回收處理。
3.2 預處理:拆解五金與脫除化學整理
在歐美的預處理流程中,去除有害物質與分離附屬配件特別受到重視。
分離拉鍊、鈕扣: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可藉由機械爪臂或氣流切割除去金屬件、塑膠片、釦飾等。德國企業 Fibersort 甚至使用磁性輔助與激光切割,提高效率與精確度。
脫除化學整理:許多歐美服裝布料帶有阻燃劑、易熨免燙塗層、防潑水處理、抗皺配方等。這些化學物若殘留在纖維中,可能干擾後續回收過程或成品安全。部分廠商會安排專門的浸洗或酵素處理階段,去除表面塗層與特殊功能整理劑。英國 Worn Again Technologies 即開發了「溶劑分階段」法,可在溫和條件下逐層溶解除去化學整理劑,保護纖維結構[9]。
3.3 機械回收:傳統技術的新生應用
歐美大量使用的機械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指的是將廢舊紡織品以物理方式切碎、開纖,再加工成新的纖維或非織造布。
應用場景:機械回收纖維大多用於填充物(床墊、抱枕等)、工業擦拭布、汽車隔音材、地毯底襯等。部分品質較高的纖維也能摻混新料織成再生紗線。
設備升級:歐美的機械回收廠商現在更注重「短纖維強度維持」,例如採用低速剪切、先進拉毛機等,以盡量避免將纖維切得過短。美國公司 Recover™(原名 Hilaturas Ferré)在西班牙與美國皆設廠,其獨家專利的「對向開纖」系統,就可減少纖維斷裂,提升再生紗線品質[10]。
3.4 化學回收:最大創新焦點與新技術崛起
如果說機械回收仍停留在「降級再利用」,那麼化學回收(Chemical Recycling) 則被寄予「打造真正閉環」的厚望。這在歐美尤其受到重視,近年多家新創公司湧現。
Carbios(法國)酵素解聚技術
核心突破:Carbios 透過研發獨特酵素(enzyme)「PET hydrolase」,能在較低溫、溫和條件下將聚酯纖維解聚成基礎單體對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和傳統高溫化學解聚相比,能減少能耗與化學藥劑使用[11]。
故事分享:Carbios 的技術最初源自一位微生物學博士在森林土壤裡發現可分解 PET 塑膠的細菌,靈感驅使團隊嘗試應用於紡織品。2022 年,他們在法國中部啟動首座示範工廠,目標年處理 5 萬噸聚酯廢料,包括舊衣與寶特瓶。Carbios 亦與 Adidas、Salomon 等運動品牌合作,嘗試將回收單體再聚合成新纖維,用於高功能服飾。
Worn Again Technologies(英國)溶劑選擇性回收
核心突破:專利溶劑系統可選擇性溶解聚酯並分離棉纖維,特別適用於棉/聚酯混紡布;同時溶劑能多次循環使用,降低環境負荷[9]。
故事分享:Worn Again 的創始人原本是位極限運動愛好者,他在西藏登山時看見被人丟棄的大量尼龍帳篷、撕壞的防水衣,才意識到戶外裝具對環境的衝擊。回到英國後,他與化學工程師攜手創建公司,專攻「最難處理的混紡纖維」。這些舊戶外服在傳統回收中幾乎只能被焚燒,而他們卻找到了能分離出高純度聚酯和棉漿的新方式。目前 Worn Again 與快時尚大廠 H&M、運動品牌 Puma 都有合作試點。
Infinited Fiber Company(芬蘭)纖維素溶解再生
核心突破:以生物基酵素及溶液紡絲技術,將含棉纖維之布料解構為纖維素溶液,然後紡出類似黏膠或 Tencel 風格的「Infinna™」新纖維。它手感柔軟且可再次回收,打造「再生-再回收」的閉環[12]。
故事分享:芬蘭向來以林木產業聞名,但 Infinited Fiber 的團隊卻將目光投向全球棉花浪費。品牌合作夥伴包含 Zara 母集團 Inditex、H&M 集團等。2022 年起,他們開始在大型試驗廠日處理 10 噸舊衣棉布,紡成新纖維並提供給時尚品牌製作環保時裝系列。
綜觀歐美市場,化學回收最受矚目的原因在於:它理論上可讓「舊衣變新衣」的循環不斷進行,並大幅降低對新石油(聚酯)或新棉花種植的依賴。然而,眼下仍面臨成本與規模化挑戰,多家企業正積極擴建試點工廠,爭取早日量產。
四、再製應用:更多精彩的創意場景

4.1 服裝服飾:從再生紗線到翻新設計
再生紗線:歐美市面上逐漸出現高比例再生聚酯(rPET)或再生棉紗,Nike、Adidas、Patagonia 等運動戶外品牌都推出標註「100% Recycled Polyester」或「Recycled Cotton Blend」的服飾系列[13]。Carbios、Worn Again 等公司若能量產成功,再生紗線將進一步提升品質,突破目前機械回收纖維斷裂、強度不足的瓶頸。
翻新改造:針對舊衣直接改造而非分解再紡,也是一股炙手可熱的潮流。許多歐美獨立設計師會向回收廠搜羅瑕疵大衣、破洞牛仔褲,將其裁剪、拼貼,縫上特色刺繡或布章,重塑成「One-of-a-kind」的時尚單品,與二手經濟結合。這些獨特的翻新手作,在 Etsy、Depop 等電商平台極受歡迎,甚至能賣出比原價更高的價格[14]。
4.2 工業應用:歐美汽車工業、建築材料的循環故事
汽車隔音與內飾材料:德國車廠如 BMW、Mercedes-Benz 很早就開始導入再生布料作為座椅內襯、車門隔音層;美國 Tesla 也在內飾中使用回收纖維減輕車重,同時宣揚環保理念。2019 年 BMW 發布宣稱其部分新車型內裝約 15% 使用來自廢棄衣物與漁網抽絲的聚酯纖維[15]。
建築保溫與裝飾:歐美公司如 Bonded Logic 將碎布與回收牛仔褲纖維壓縮成保溫墊,具有良好隔熱、吸音性能,且可減少玻璃纖維等傳統材料的使用[16]。一些室內裝修公司更在推廣「紡織壁板」,將機械回收後的纖維壓制成防火等級合格的裝飾板,不但美觀且減少廢料。
4.3 未來展望:3D 列印布料、可生物降解纖維
3D 列印混合纖維:美國紐約有研究團隊嘗試使用回收纖維素漿料搭配可降解聚合物,進行 3D 列印成形,製作未來服裝的「版型零件」。想像一件衣服可像積木般直接列印出局部結構,再進行縫合,從而實現高度客製化[17]。
可生物降解織物:歐美有若干品牌投入 PLA(聚乳酸)、PHA(聚羥基烷酸酯)等生物基纖維的研發。與回收材料結合後,可望打造「穿完可堆肥」的時尚。瑞典的 Re:newcell 公司開發 Circulose® 技術,能將舊衣棉纖維處理後製成高純度木漿狀,再進一步紡成具生物降解性的人造絲[18]。
五、新的回收技術如何改變環境與經濟效益
(圖片取自fab-brick)
5.1 環境收益:碳足跡大幅降低
歐美機構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曾於 2021 年發佈報告指出,倘若全球能在 2030 年前將紡織品回收率提高一倍,將可額外削減約 半億噸 CO₂ 排放,每年節省約 13% 的用水量[19]。而透過化學回收生產的「再生聚酯」,其碳足跡可比原生聚酯縮減 32%~50% 不等[20]。對棉花而言,同樣減少了耕地與農化投入。對擁有龐大時尚產業的歐美國家來說,提升布品回收是落實碳中和與減廢政策的關鍵環節。
5.2 經濟價值:從降級到高值化發展
新創與就業:歐美回收產業鏈正迅速成長,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根據英國慈善機構 WRAP 的估算,英國在循環經濟領域(含布品回收)於 2030 年有望增加 50,000 ~ 70,000 個就業機會[21]。
品牌收益與溢價:化學回收帶來的高品質「纖維到纖維」循環,也衍生全新商業機會。像 Carbios、Infinited Fiber 等公司皆積極與世界一線時尚品牌簽合作協議,確保「再生原料獨家供應」。品牌可因獨家合作而推出限量再生系列,塑造永續形象並提高定價。
減少資源波動風險:2022 年俄烏衝突導致歐洲能源、石油價格飆漲,進而推高聚酯原料成本;同時,極端氣候令全球棉花產量不穩定,拉抬棉花價格。回收再生纖維在這種情況下更具競爭力,企業對「回收原料」的需求度上升。
六、面臨的障礙與未來展望
6.1 主要挑戰
成本與規模化瓶頸
化學回收技術雖具潛力,但迄今多處於試點或小規模生產,單位生產成本仍高於原生原料。只有在政府補貼、碳稅或原料缺乏時,才更具市場吸引力。
混紡材料與化學殘留
除了常見的棉/聚酯,更多服裝含彈性纖維(Spandex / Lycra),甚至還有複雜塗層。現行化學回收針對這些成分仍缺乏高效分解技術,或需更嚴謹的前處理。
法規與國際標準尚不統一
歐盟推行 EPR,但美國各州政策不一,亞洲國家有些也沒跟進,導致跨國企業難以制定一致的回收策略。再生纖維的驗證與標籤標準也有待統合。
6.2 未來趨勢:設計導向與產業協作
設計階段就考慮回收
西班牙 Zara 母集團 Inditex 與芬蘭 Infinited Fiber 合作,嘗試研發「Easy-to-Recycle」的牛仔布,新品大幅減少彈性纖維,並以可輕易拆解的車縫線與釦件設計,讓後端回收更順利[12]。
全產業鏈協作
化學回收廠商需要穩定、乾淨的廢舊紡織品原料;時尚品牌要穩定供給的高品質再生纖維;零售端還需要與回收公司、政府一起佈署回收點。多方協作在歐美已漸成常態,例如「Fashion for Good」平台聯結了 Adidas、Kering、C&A 等品牌,共同投資並測試新創回收技術。
循環經濟大勢不可逆
隨著碳中和、綠色轉型風潮在歐美政商圈蔓延,加上新世代消費者對可持續的要求,布品回收再製勢必成為日後時尚產業「標配」。當新生產模式與材料不斷創新、規模擴張,也會帶動成本下降,形成正向循環。
七、結語:一場故事剛剛開始

從倫敦街頭袋裝衣物被棄置的照片,到歐洲各國紛紛建立紡織回收法規、再到美國新創化學回收技術百花齊放,這些「故事」正共同繪製出一幅全球布品回收再製的未來圖景。
毫無疑問,我們依舊面臨著混紡布料回收效率低、技術成本較高、法規標準不一等難題。但透過歐美市場的豐富實踐與創新技術,我們看到了突破與希望:
來自法國 Carbios 的酵素解聚,或許能解鎖舊聚酯廢料無限回收的可能性;
英國 Worn Again 則致力於拆解「最棘手」的棉/聚酯混紡;
以及芬蘭 Infinited Fiber 的「纖維素新生」技術,帶領棉質回收進入下一世代;
大品牌與小設計師們紛紛透過二手改造或再生紗線服裝,講述「舊衣煥新」的浪漫故事;
政府制定 EPR 法規、補貼回收基礎建設,新興企業加速擴張試點工廠,整個歐美紡織生態系正往「循環」的方向進化。
對全球而言,歐美的經驗與發明不只是他們自己的財富,也將成為所有國家推動布品回收的借鏡。這場故事才剛剛開始,我們期待更多共享、合作與技術突破,真正讓每一件舊衣都能找回新生,進而減輕地球負擔、促進永續時尚。
「一件衣服的生命不該隨著一條縫線破裂就被終結;透過回收,我們能替它編織下一個精彩篇章。」
——Carbios 執行長 Jean-Claude Lumaret 接受《The Guardian》訪談時如是說[11]。
後記
展望未來,布品回收不再只是「破碎→再紡」的單一程序,而可能涵蓋從材料設計、智能製造、二手改造、循環再生到最終回收的完整閉環。在此過程中,每位利害關係者都可透過合作,共同寫出更多「舊衣重生」的精彩篇章。這亦是循環經濟最核心的理念:盡可能延伸資源的壽命與價值,同時減輕地球負擔。
如果說時尚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那麼透過「回收再製」的時尚,更能展現我們對地球永續的重視與想像。這場變革,才正要開啟它真正燦爛的序幕。
參考資料(英文文件與報告)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2022). Textile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role of design in Europe’s circular economy.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2023). Advancing 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 2021 Fact Sheet.
European Commission (2022). 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
CalRecycle (2021).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for Textiles: Policy Proposal.
McKinsey & Company (2022). The State of Fashion 2022.
H&M Group (2020). Garment Collecting Program Press Release.
Eileen Fisher (2022). Eileen Fisher Renew Program – 2022 Update.
Fibersort (2022). Automated Sorting of Post-Consumer Textiles – Technology White Paper.
Worn Again Technologies (2021). Recycling Cotton and Polyester Blends: Company Brochure.
Recover™ (2022). Recover Fiber Technology: A Step Towards Circular Fashion.
Carbios (2022). Carbios Investor Presentation & Enzymatic Recycling White Paper.
Infinited Fiber Company (2021). Infinna™ Technology Overview.
Adidas (2021). Our Commitment to End Plastic Waste.
Etsy (2022). Etsy 2022 Market Data: Growth of Upcycled Fashion.
BMW Group (2019). Sustainability Report: Using Recycled Materials in Automotive Interiors.
Bonded Logic (2020). UltraTouch™ Denim Insulation Product Specification.
3D Printing Industry (2021). Biodegradable Textiles and 3D Printing: Future Outlook.
Re:newcell (2022). Circulose® Technology Presentation.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2021). A Circular Economy for Textiles: Strategy and Actions.
Textile Exchange (2020). Preferred Fiber & Materials Market Report.
WRAP (2020). Employment and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UK: Opportunities for job creation.
持續關注清晨製袋,為您分享最新的流行觀點
如有客製需求,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詢問,或點選下方按鈕查看更多靈感內容
以上內容經由CHATGPT撰寫、清晨小編修改與編輯
Comments